国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瑰宝,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智慧与精神,历经岁月的洗礼而熠熠生辉。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当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实施由国家主管的社团进行具体系统化管理,规范文化传承行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国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㈠、 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深邃思想到唐诗宋词的璀璨华章,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部经典著作都深深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印记。传统节日如春节的阖家团圆、清明节的缅怀先人、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中秋节的花好月圆,这些节日习俗代代相传,将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在共同的文化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㈡、 道德与价值观的基石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论语》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孟子》强调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善良、正直、坚韧、爱国等优秀品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㈢、 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灵感源泉 国学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统的中医中药、精美的陶瓷艺术、宏伟的建筑风格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 国家主管社团系统化管理的必要性 ㈠ 规范文化传承市场 当前,国学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存在一些乱象,一些山寨社团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以创收为目的,随意颁发所谓的“职业资质证书”,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文化传承事业的声誉。由国家主管的社团进行具体系统化管理,可以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和认证,杜绝山寨社团的办证乱象,确保文化传承行业的健康发展。 ㈡、 提高文化传承质量 国家主管的社团具有更广泛的资源和更专业的能力,可以整合各方力量,组织开展系统的培训、研究和交流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通过制定科学的传承计划和方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确保国学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准确、完整的传承和弘扬。 ㈢、 增强文化传承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国家主管的社团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和权威,其开展的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国家主管社团的引导和推动,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事业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㈣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作为在国学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团组织,应当担当起历史使命,积极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做好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 ㈤ 、加强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等的合作,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的传承人才。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国学传统文化。 ㈥ 规范职业资质认证 作为行业的引领者,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应协助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资质认证标准和流程,严格审核从业人员的资格条件,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考核,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国学传统文化传承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㈦ 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应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传承活动,如国学讲座、传统技艺展示、文化交流等,普及国学传统文化知识,增强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比赛和评选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和传承国学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国家主管的社团进行具体系统化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积极担当使命,规范职业资质认证,我们一定能够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瑰宝,让国学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